“深耕一寸,勝似上糞”,設施蔬菜高效生產離不開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內土壤的全面深耕。然而,設施農業內部空間狹小,傳統旋耕機械作業深度不足、通過性差,大型深耕農機又因體積過大難以進入設施內作業,“有地難耕、有苗難種”的困境長期制約著設施農業的發展。
針對這一難題,北京市農業機械試驗鑒定推廣站聚焦生產實際需求,精準選型,積極改進并示范推廣適用于設施環境的自走小型履帶式深耕機,探索出可復制、可推廣的設施農業深耕機械化新模式,有效破解了“進不去、耕不深、效果差”無機可用的難題。
小機身實現大深耕。強化試驗驗證,確保技術可靠。技術人員多次深入生產一線開展實地測試。結果表明,該款小型履帶式深耕機集成度高、機動性強、動力充沛,能夠順利進入標準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作業。設備可一次性完成帶秸稈覆蓋土壤的深耕作業,耕深穩定在35~40厘米,使土壤容重下降,疏松度提高21.4%,深耕后土壤細碎,地表平整。其深耕速度每小時923.3米,深耕效率為每小時0.6~1.3畝,完全滿足設施蔬菜種植對耕作深度和土壤質量的農藝要求,成功解決了一直困擾種植主體的設施深耕難題。
技術落地,關鍵在人。為確保農機手“會操作、懂維護、能應急”,北京市農業機械試驗鑒定推廣站組織開展了多場專題培訓,累計培訓農機操作人員60余人次。培訓現場,技術人員一邊演示一邊強調安全要點,“操作前一定要檢查刀片緊固情況,作業中嚴禁倒車,遇到石塊或硬根要立即提升刀輥”“履帶式結構穩定性好,但轉彎半徑小,操作時要慢打方向,避免履帶脫軌”。培訓內容涵蓋設備結構、工作原理、規范操作、安全防護和日常保養五大模塊,并采用“講解+實操”模式,確保每位學員都能獨立上機操作。一位參訓農機手表示:“以前靠挖機+傳統旋耕機翻地,費時費力效率低。現在學會了用這臺‘小鐵牛’,一天能干10來畝,省勁又高效!”
此次小型履帶式深耕機械化技術的成功應用,標志著北京市設施農業關鍵環節機械化又有新進展。一位園區負責人感慨道:“有了機械化支撐,我們發展綠色、有機蔬菜的信心更足了。”
今后,北京市農業機械試驗鑒定推廣站將持續加大適用農機具的選型引進與集成示范力度,推動設施農業向高效化、智能化、精細化方向加速轉型,為首都“菜籃子”穩產保供和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機械動能”。(作者 禹振軍)
用微信“掃一掃”,點擊右上角分享按鈕,
即可將網頁分享給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